马王堆出土的《帛书·老子》与通行本《道德经》除了「德经」与「道经」的先后顺序不同,在篇章结构与字数上,基本完全一致,只是在一些字上,存在着差异。在以往,这两本书被认为是同一本书,只是在历史的传承过程中,发生了一些字的变化。但是,事实上,这是两本完全不同的书。《帛书·老子》是用「黄帝密文」字义写成的,这里面基本上没有常规字义的字。而通行本《道德经》是后世学者在不了解「黄帝密文」字义的情况下,用常规汉字字义重新校注的一本书。很明显,通行本《道德经》就是以马王堆《帛书·老子》为蓝本的校注本。所以,这两本书看起来非常相似,但在内容上是完全不同的。通行本《道德经》读起来玄之又玄,而《帛书·老子》的内容就非常清晰,非常地结构化。那么,什么是「黄帝密文」呢?「黄帝密文」就是甲骨文的前身,是轩辕黄帝用来记载「重叠结构世界」原理以及人在「重叠结构世界」中进行「心智系统转换」练习的「特种图示」。《帛书·老子》以及年代更久远的《郭店楚简·老子(甲本)》所记载的内容,都是关于人在「重叠结构世界」中进行「心智系统转换」的经典。但是,从内容上来看,《郭店楚简·老子(甲本)》的内容,更为久远、更为原始、更为直接。按照「黄帝密文」所揭示的「造世逻辑」来看,天地万物,包括人体这种形式在内,都是为了帮助人用来认识「重叠结构世界」的。所以,在《郭店楚简·老子(甲本)》中,所举的例子都是在上古的生活中所能遇到的各种场景,比如,在路上遇到猛兽的时候;在野外看守宝贵财物的时候;冬天赤脚过河的时候……在这些场景下的「意识体验」都是可以帮助人用来进行「心智系统转换」练习的。所以,《郭店楚简·老子(甲本)》的核心逻辑,就是教人去回忆、去体验在各种生活场景中自己的「意识体验」。在那些「意识体验」中,就能体验到自身的「感知的主体」的感受,进而让「感知的主体」往回收。而《帛书·老子》看上去则更为“现代”,更有现代“教科书”的风格。《帛书·老子》一开始就把人在「重叠结构人体」中进行「心智系统转换」的全过程,进行了结构化的论述。之后,详细地论述了,如何体验「感知的主体」、发现「感知的主体」,从而让「感知的主体」往回收。很明显,从内容上来看,两本古老的《老子》虽然讲的都是人在「重叠结构世界」中进行「心智系统转换」练习的方法。但是,这两本《老子》成书的角度、写作的风格以及内涵是完全不同的。所以,用「黄帝密文」字义解读《帛书·老子》,给我们带来非常重大的意义。第一、进一步论证《郭店楚简·老子(甲本)》以及「黄帝密文」的真实性与可信度。第二、为「老子」研究打开了全新的方向。历史上的「老子」非常有可能并不是某一个人,而是在周王朝中,与周天子具有相同崇高地位的专门研究「黄帝密文」的一系列的人。第三、《帛书·老子》的论述形式,更接近现代人接受知识的形式,更便于现代人学习「心智系统转换」。作者介绍:邱恋恋、徐筠是源头甲骨文——「黄帝密文」研究者,目前已用破解的「黄帝密文」解读了《郭店楚简·老子(甲本)》、《帛书·老子》以及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心经》、《金刚经》、《楞严经》,相关内容,将逐步在心智玩家的专栏中呈现给大家。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ierlanlan.com/rzfs/6098.html